你的位置:主页 > 茶知识 >

一芽二叶的猫耳朵是极品?

2021-05-28 23:12

猫耳朵是特指倚邦茶山的古树茶,因为叶小,芽尖不显而叶大,形似猫耳,所以,被世人称为猫耳朵。 “猫耳朵”是否顶级茶? 猫耳朵也就是对夹叶,其他茶区的难以称为猫耳朵,是由于叶片太大,而不形似。对夹叶也被行内称为“不正常新梢”,是由于土壤、环境、水、肥供给不及时,迫使叶片无法张开,顶端的顶芽成为休止芽,由于生长不良,与正常的叶芽相比,内含的水浸出物、多酚类、儿茶素、氨基酸、咖啡碱都要明显低于。在传统的级别收购上,对夹叶多于50%,往往按照很低的级别收购,价格也是最平。 作为一个品种来推,并无不可,毕竟茶行业研发深度不够,尚未形成完整的仓储、品饮体系,有一个新品,就目下的茶环境,也算一种推广。但是,把猫耳朵作为极品来推,不符合茶理。 一芽二叶的猫耳朵是极品?因为一芽二叶之后的枝芽全部木质化,精华都供给给猫耳朵。 对夹叶如果多,那么,本身来说就是茶树衰老,茶质弱化的体现。至于一芽二叶的说法,本身就是一种误区,一芽二叶也许做绿茶是上品,做普洱则未必。而且,芽头显,则未必形似猫耳朵了,本身市场就是把猫耳朵作为一种辨别山头茶的特征,如果特征都丢失了,则未必就是猫耳朵了。 倚邦茶本身茶味足,香气明显,叶形滋味本身就具有明显的辨别特征,唯一的问题仅仅是象明这个片区的初制大多有问题,茶叶开汤,往往浑浊不堪,糊片较多。只需把粗制问题解决,就是普洱的佳品,何须如此多的概念?(文章来源于:吴疆说普洱作者:吴疆) 什么是好茶? 普洱之外的认定比较简单,分级别,特级贵,余下级别次之;分区域,龙井茶贵,都匀毛尖次之。普洱则比较复杂,按绿茶的方式选茶,级别上去了,陈香则不显,耐泡度不够,厚度也有所欠缺。 朋友送来一款大树茶,特意叮嘱仔细喝,因为树高大,树径超过日常所见古茶树数倍,感觉不知几百上千年,其地为外人不得知,友人极兴奋,我则表示泰然,云南茶不要说之前的历史,就算是这十来年发展,哪个山头无人知晓? 山头不知名,抑或投入资金炒作也不能知名,一定与茶质有关系。 明清时代,红河州石屏人不在本地种茶、贩茶,周围的峨山、元阳、绿春、墨江、新平都是大茶区,为什么舍近求远,千辛万苦跑到易武?为什么跑到古六大茶山?一定有其茶质本身的原因。 朋友言其树大而高,姑且喝之,姑且信之,开汤冲泡,寡淡而无回味,涩虽轻然苦不化。问之土质为黄壤,遂言土质以赤壤,夹石为上,陆羽有言:下者生黄土,并且举例曼松,纵然小树,然而土质红壤夹石,茶理亦然。 友人做了十年茶,一下子茫然,不知何为好茶? 世人皆求单株,求树高,求树粗,但见特大树必然封为当地茶王树,必当茶叶最高档原料。然而,山上抢茶,山下则要以口感来说话,任何原料,压成饼,树高树粗的优势顿失,留下的,唯有口感,在山头上,有高树在旁,心理有气势,必然影响口感,在山下,流于他口,未必影响。 很多人会感叹,微信的盛行,人人成了哲学家,读了太多的警句,或其左,或其右,读的太多,反而不知道该怎么活了。 喝茶的道理如是,不要谈离茶区太远的销区,就算是在山头上,各种派别,各种评审的方法,绝大多数无非是传闻,只不过,传来传去,谁也不知真假,甚至有人写作成文,成书,那就坐实了传言,古树的概念,老茶的概念,都是如此,茶学教授都照抄江湖茶书的历史,市场哪里会不乱呢? 结果就是,大家按传闻收茶,按树高收茶,按树粗收茶,北京一个朋友说有人专门有人卖野生茶,30米高的才好喝。其实,野生茶有微毒,不提倡做普洱,野生茶是茶属组,不是栽培型茶树,如同山茶树也是茶属组,总没有人拿山茶来做茶。打个不恰当的比方,好比猿人和人都是一个科,但是,完全是两码事。 再则,几十米高的茶树,到底是不是茶树呢?是传闻还是故事呢?估计是望天树了,与茶树有什么关系? 但是,市场一听到古树、大树、特大树,大家就抢原料,大家说单株好,于是,大家都抢单株。 有人问我,该如何收茶,什么是好茶,什么是烂茶? 其实不好说,我喝老茶,评审新茶的要求则与喝新茶的群体截然不同,不过,历史的记录其实有些,陆羽说:野者上,园者次。李拂一也说:山茶上,坝茶次。如今的市场情况也雷同,勐海县城边上的茶滋味普通,周围南糯山、布朗山的茶叶口感好。深山中的易武镇周围的茶树口感平淡,进入落水洞、麻黑则不同,再深入薄荷塘、弯弓则滋味上佳。 其实,研究古人的说茶很有意思,都是经验之谈,而无理论,更无理化指标,读者只需要切入当时的时代背景,结合当下的流行茶类加之分析,即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。